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单位会员
服务热线:0371-65758031

骨传导耳机是不是智商税

2023-08-21

科技发展迅速,很多人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运动的时候都离不开耳机的存在,但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听力损伤、容易掉落以及不卫生等,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佩戴无需入耳的骨传导耳机就出现在市场,到今天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但是还有部分朋友对骨传导耳机还是有点不太熟悉,也会怀疑骨传导耳机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等,来给大家科普一下骨传导耳机的相关知识吧。 骨传导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骨传导耳机发声原理主要是发声单元振子的不同频率震动,经过颅骨传递到耳蜗内的神经毛细胞,,再直接被我们大脑的听觉中枢所接收,进而就成了我们听到的声音。举个例子,我们用双手捂住耳朵,不管多小声和自己对话都能听到,这也是骨传导的原理。 骨传导耳机相对于入耳式耳机有哪些优势? 安全 因为骨传导耳机不用入耳的设计,在户外运动使用时还能听到周围的环境的声音,及时察觉周围的状况,更加安全。 健康 骨传导耳机传声的过程中不需要经过鼓膜,所以把声波对我们耳内毛细胞的损伤降到了最低,相对于传统入耳式耳机更加健康。 卫生 骨传导耳机开放式的佩戴也能让我们的耳朵保持空气通畅,不会因为运动流汗时耳机堵塞而滋生细菌,或者是耳机清理不到位把污垢带入耳内,所以骨传导耳机更加的卫生。

请问手机充电时,是先插充电器还是手机?

2023-07-19

现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咱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但你平时有没有注意过自己插充电器的顺序呢?是先把插头接入电源,再用数据线连接到手机,还是先把数据线连接到手机,再把插头接入电源? 这两种充电方式有什么区别,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要想搞明白这件事,就得先说一个知识点:咱们平时用电的电压是 220伏,但手机充电器的电压却往往在5伏以内,所以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呀,充电器会将高压电流通过变压器转变为低压直流,再输送给手机。 这时候,要是把充电器接入手机再插到电源,就可能让充电器失去自调能力,从而输出浪涌电压。这浪涌,又名突波,是指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有时候你插拔开关看到的闪亮火花,大多就是浪涌。虽然时间只有百万分之一秒,但长久下来却能给手机电池带来不小的损害。 但要是先把充电器插好,再连接手机,这种情况就几乎不会发生了。除非电流本身就不太稳定。 那充完电有没有顺序呢?有,充完电最好先拔掉手机。这是因为在拔下充电器的那一刻,也会产生反向瞬时电流,加速电池的老化。 以上内容来源于科普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G新技术在航空互联网领域的新应用

2023-05-10

在飞机上也能上网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国航空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依申请批复中国移动使用其4.9GHz部分5G频率资源在国内有关省份开展5G地空通信(5G-ATG)技术试验。 5G-ATG基于5G公众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沿飞机航线设置符合相应国际规则和国内规定的特殊基站及波束赋形天线,在地面与飞机机舱间建立地空通信链路,使乘客在机舱内通过无线局域网接入方式访问互联网。5G-ATG是实现航空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也是5G等新技术在航空互联网领域的新应用和新业态。

智能可穿戴设备VR/AR能否给电子市场带来新的影响

2023-04-27

来源:科技日报 随着内置传感器、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快速进步,数字技术对生理状况和身体活动的计量能力不断提升,可以更好地捕捉眼球运动、触觉感知、情绪反馈等人类行为,加之人们对数字化生活的要求持续升高,推动着人机交互界面朝着人性化方向加速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穿戴设备的交互性不断提升。 这段时间,苹果公司正在研发的一款新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可穿戴设备——智能戒指再次引发市场对VR/AR可穿戴设备的关注。据悉,用户通过佩戴这款智能戒指,就可以实现与VR/AR场景的交互。 目前的VR/AR可穿戴设备都有哪些不同的类型?这些可穿戴设备是如何实现与真实世界互动的?在元宇宙热度减缓的情况下,VR/AR可穿戴设备产业前景是否仍然一片广阔? 手持和头戴是两种主要类型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VR/AR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迅猛,品类日益增多,功能不断完善,产品市场容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从应用部位来看,VR/AR可穿戴设备主要有两种类型:手持式和头戴式。 手持式VR/AR可穿戴设备通过与手部动作结合,可实现在VR场景下的相关操作,如屏幕切换、页面滚动、文档浏览、画面叠加等,为用户提供更具真实度、更有沉浸感的体验,主要产品类型有智能戒指、触控手环、数据手套等。目前,这类设备呈现轻薄化、微型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具有便携性强、实用性高、同步性快等特点,可以帮助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群体迅速开启VR场景,提升从业人员的空间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广泛的虚拟协作。 头戴式VR/AR可穿戴设备,通过与头部、眼部活动相结合,让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为用户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并通过反馈手套等工具实现虚拟世界中的一些相关操作。主要产品类型有头盔、眼镜、眼罩等。目前,这类设备呈现片式化、轻量化发展趋势,具有临场感强、互动性高等特点,适用于游戏、培训、医疗、制造、科普等领域,能够帮助用户或相关行业从业者在一个逼近真实的模拟环境中开展相关活动,如操控虚拟物品、远程设备检修等。 产业进入成长关键期 当前,元宇宙热潮退去,逐渐进入理性发展期,VR/AR可穿戴设备产品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寒流。根据国际数据公司数据,2022年全球VR/AR头戴式设备出货量仅有880万台,同比下滑20.9%。 但是从长远来看,在市场、技术以及消费三重动力的推动下,VR/

微信将上新更多功能

2023-03-31

3月28日,2023微信公开课PRO·微信之约在广州正式开讲,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搜一搜、企业微信等重要应用组件负责人悉数亮相,发布了各个板块未来一系列新计划、新能力。其中包括对助力创作者、经营者提效增收的一系列计划,以及链接行业助力数实融合发展的各类新工具,新应用。 视频号将推出付费订阅功能 助力创作者增收 作为微信生态内的基础内容组件,视频号的内容生态与创作者规模在过去一年得到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上线三年以来,视频号日活创作者数与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翻倍,消费时长增长3倍。2022年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了800%,2022年累计有收入的作者数对比2021年增长了2.64倍,这些数据表明视频号的商户化路径正日趋成熟,生态的繁荣发展可以持续促进创作者收入增长。 据介绍,付费订阅功能将支持创作者设立付费内容专区,用户通过缴纳月费成为会员。而经过原创声明的优质内容,将能享受一系列原创权益,包括评论区广告分成、原创内容平台保护、平台分发优先推荐等。 此外,视频号2023年创作者主页的展示方式也将迎来重大升级,除了挂载固有的视频、直播、橱窗等模块,视频号主页正在尝试支持挂载长音频甚至图文等内容形态。这些新功能将分别在视频号未来的版本中陆续与创作者们见面。 “微信刷掌”服务可验证会员身份、便捷消费、过闸通行 作为服务千万中小商家与用户的工具,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支付负责人张颖表示,随着疫情过去,微信支付的海外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微信的跨境支付业务已覆盖全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合作机构总计超过1000家,已连接超过400万境外商户。 在国内,微信支付推出了支付后小程序优惠券功能,顾客在线下消费后,商家的小程序还会推一张优惠券,从线上再次触达用户。截至目前,已经有2.5万商家接入了这个功能,并在过去三年总共带动了120亿消费。 家校沟通 医疗急救……小程序探索更多交互链接 目前,由小程序提供的VOIP能力,正在帮助学生和家长之间实现便捷、流畅的视频通话体验。学生通过设备里的小程序拨打电话,家长微信端就会及时弹出小程序提醒进行视频通话,接通率相比app提升6倍。 此外,小程序还在急救场景开放了短信拉起小程序的能力,并联合各地的急救中心落地使用。以重庆120急救中心为例,120电话拨通后,系统会给抢救者下发一条短信,打开小程序对患者进行定位,并接收来自急救医生的专业

网络家园安全

2022-09-16

网络家园如何变得更安全? 来源:新华社 | 2022年06月01日 15:59:41 原标题:网络家园如何变得更安全?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2017年6月1日,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对保护个人信息、治理网络诈骗、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实名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成为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五年来,我国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网络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防范等能力持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工作进入快车道,你我的网络家园变得愈发安全。 法者,治之端也。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网络安全领域顶层设计步伐,在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基础上,制定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战略规划。   颁布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政策文件,建立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一批重要制度,制定发布300余项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推动发布多项我国主导和参与的国际标准,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持续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涉及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方方面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旦遭遇破坏或袭击,可能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问题出现。   对此,网络安全法确立了我国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的法治基础。2021年9月1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对法律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了细化,为我国深入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在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下,相关部门做好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指导工作,运营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强化。   【聚焦百姓关切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互联网通达亿万群众,连接党心民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手机App中存在的这些